展讯 | 《艰辛的传承》摄影作品巡展在赣州市安远县三百山景区开展
艰辛的传承7月8日-14日,《艰辛的传承》摄影作品巡展在赣州市安远县三百山景区开展,展览以"客家非遗"为主题,展出的88幅作品,从"坚守、创新、重生、探索"四个方面展现客家非遗传承者的坚韧坚守和开拓创新,展示传承人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斗志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充分体现了熊盛文先生在摄影艺术方面的精湛造诣和对赣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深情。以下为本次巡展时间及地点16月12日-23日章贡区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26月24日-30日章贡区方特东方欲晓主题乐园37月1日-7日大余县丫山景区47月8日-14日安远县三百山景区57月15日-21日龙南市(暂定关西围屋)67月22日-28日赣县区客家文化城77月29日-8月4日会昌县汉仙岩88月5日-11日石城县通天寨Introduction引 / 言艰辛的传承这是一个有关客家文化的摄影专题,这是一次讲述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故事的展览。作者试图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展示客家人灿烂的文化,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酸甜苦辣和始终恪守的工匠精神。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缤纷。客家文化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一批专门的研究者,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著和观点。我在拍摄的过程中,就拜读了罗勇、邹春生教授的《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论述》和冯秀珍教授的《客家文化大观》,,借鉴了他们不少的研究成果。在他们面前,我充其量算是一个小学生。有幸拍摄了30多位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就是想从摄影的角度,用他们的故事,分享我对客家文化的认知。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只讲述了18位传承人的故事。摄影的基本功能是记录,记录当下,见证历史。我没有把镜头更多地对准那些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场景,那肯定更壮观、更奇妙,也更吸引观众,更符合多数人的审美情趣。我镜头里的传承人大多数已经步入老年,倾听他们几十年的心路历程,抓拍他们瞬间的表情,也许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当然摄影永远给不了答案,它只是提出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拍摄过程中,赣州市委宣传部、赣州客家联谊会、赣州市文广新旅局、赣州市旅投集团,赣州市下辖的18个县(市、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同志给以了很多帮助;特别是赣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县(市、区)非遗保护机构的同志不辞辛劳地轮流陪同,在此一并表示感谢!Stick to坚 / 守艰辛的传承传承客家"非遗",需要传承者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职业操守和执着的坚守。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全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兴国四星望月习俗、兴国山歌、安远九龙山采茶戏、安远南乡大堂音乐、于都客家公婆唢呐等客家非遗的传承,是精湛技艺背后的艰辛追求,是世代相守的兢兢业业,是潜心手艺、甘于清苦、追求卓越、传承文化的工匠精神。Innovate创 / 新艰辛的传承随着生产方式、生存环境、文化需求、传播手段、制作技术、文化生态的变化,客家"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启客家"非遗"传承创新之路,让古老的客家"非遗"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神奇地碰撞和微妙地对话,创造属于时代的客家"非遗"文化艺术,成为百姓热爱的消费品,成为人们追逐的热门技艺。Be reborn重 / 生艰辛的传承穿过千年的时光,不少客家"非遗"项目难免经历盛放、枯朽、战火、烽烟,传承的脉络一度中断。但瑰宝不会埋没,金子总会发光,在有志人士的努力下,它们重新焕发青春,依旧成为被记住的奢侈,客家历史的"坐标",精湛的传统文化与技艺,客家人经历过的绚烂和荣光。Explore探 / 索艰辛的传承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器逐渐侵入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农耕时代流传了千百年的部分手工技艺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消逝,新的娱乐方式也冲击着古老传统的戏剧和民俗,一部分客家"非遗"项目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保护好这部分客家非物质遗产,以相对活态的方式加以保存,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最好的传承是买卖,最好的保护是使用。在变化了环境下,怎样让这些项目的使用价值得到延伸,一些"非遗"项目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者 · 简介熊盛文,出生于195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党政机关工作。退休后开始摄影,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过《青灯童趣》《拥抱花样年华》《慧缘》《走进健身房》《都市里的村庄》《瓷韵匠心》《守护》等专题摄影画册。《青灯童趣》中的部分照片获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优秀作品,《慧缘》中的部分照片入选2016年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部分源自:天人映文化影像空间编辑:张小金
查看详情 >